丰收节里夸夸咱们的“新农人”-凯发app官网

“新农人”与“新农业”的双向奔赴,给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的时代课题作出了回答,也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开辟了新赛道。”

作者 | 张云长

题图 | 图源新华社
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今天,2024年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江西活动正在火热开展,一股农村兴旺、农民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。这背后,离不开无数“新农人”的热情奔赴。 

时下,越来越多“新农人”耕耘在乡村振兴一线,他们带着新理念、新知识、新技能,逐梦广阔农村,建功希望的田野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活水”。

这些“新农人”中不乏“海归”留学生、城市青年、返乡大学生、企业家等,他们用智慧和双手,掀起了一场场种养技术与经营理念的变革,成为引领新农民、发展新农村、托起新农业的“兴农人”。

据农业农村部统计,截至“十三五”末,全国仅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就高达1010万人;根据规划,到2025年,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。无疑,“新农人”正在为广袤的乡村带去新的活力和希望。

“新农人”新在哪里?他们的到来给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哪些变化,引发了哪些思考?

▲“新农人”拍摄农产品介绍视频。 图源新华社

所谓“新农人”,是指那些运用现代科技知识,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,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。他们不仅继承了传统农民的勤劳和坚韧,更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。

思维理念新。“新农人”突破了传统农耕思维,将开放创新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进农业生产。他们紧跟时代潮流,能准确感知和把握市场变化,追求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。同样是经营大田,他们翻新花样会“整活儿”,有的搞农旅融合、种养结合,有的“玩”订单、“玩”众筹,让互联网之光也照进农业。

知识结构新。“新农人”文化水平大多较高,知识面更广、视野更开阔,群体呈现出年轻化、高学历化、多元化的特征。他们不一定是农业生产的全才,但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专业技术,善于运用前沿科技手段。他们把大数据、物联网引入农业生产,实现智能化、精准化管理,为农业生产插上一双数字翅膀。

运营模式新。左手新媒体,右手大数据。“新农人”与“老农人”一样,下得了地,喂得了猪,赶得了海。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,他们把手机当作“新农具”、把直播变成“新农活”、把土地种上“云端”,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连接世界,精彩“出圈”。他们身怀绝技,变“体力活”为“技术活”,用各种新奇玩法为农业蹚出了一条新路。

可以说,这场“新农人”与“新农业”的双向奔赴,给“谁来种地、怎么种地”的时代课题作出了回答,也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开辟了新赛道。

▲“新农人”直播带货。 图源新华社

“新农人”凭借知识和技能逐梦沃野。他们的到来,给广袤乡村大地带来了新活力、新机遇、新变化。

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。“新农人”普遍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,把智能化、自动化手段带入农业生产,将网络直播、线上销售、品牌营销等新业态引入农村经济中,他们让信息下行、产品上行,在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,重塑了农业生产模式。

在江西永丰佐盛农业生产基地,“新农人”杜晓伟玩转数字农业,依托智慧农业平台精准管理,集成双层大棚、水肥一体化、绿色防控、基质穴盘育苗、高温闷棚等新技术,实现了蔬菜生产减药节水、增产增效。

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。越来越多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“新农人”投身农业领域,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民形象的印象,为广阔农村带来了一股青春旋风。他们演绎“农业 旅游”‌“农业 文化”“农业 生态”发展模式,为农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,吸引更多有志青年返回乡村、躬身入局。

在江西丰城,种粮大户张俊杰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规模化和科学化种田,如今他不仅成为了农业领域专家,还担任农机协会的多个职务,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,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和能力。

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。过去,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经营粗放,过量使用农药化肥。“新农人”注重发展生态农业,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,通过发展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,以绿色托举农业生产。他们还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带回农村,积极改造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,让农村气质一新。

永丰县罗铺新村“新农人”晏礼根,多年来探索“莲虾鱼”绿色循环生态种养模式,打造了一个“绘丰田园”乡村休闲综合体,他培育的“周末经济”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消费。

▲永丰县罗铺新村绿色循环生态种养基地。 作者/供图

“新农人”在广袤田野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,也带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。“新农人”与“新农业”的双向奔赴,给乡村振兴带来诸多启示。

人才是根本。人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。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、有能力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发展中来,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,让其留得下、能创业,是事关未来“谁来种地”的大问题,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。

这不仅考验着各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等,也考验着政策供给的力度和温度。需要从政策、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着手,形成人才、土地、资金和产业的良性互动,“筑巢引凤”的同时还要“育凤出巢”,帮助更多“新农人”在沃野间成长蜕变。

科技是依托。“新农人”懂得运用新技术、新装备,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模式,还孕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这启示我们,解决“怎么种地”的问题,必须引入科技的力量,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,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多年来,江西探索建立“科技推广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”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,把科研院所和田间地头联系在一起,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一竿子插到基层,为农民送来了前沿农业科技。有了科技的浇灌,一个科技小院就足以带动一个产业,辐射一片农村。

▲上高科技小院的学生指导农民育秧。上高科技小院/供图

营销是关键。建得了渠道、找得到市场,农产品才能走得出去、站得住脚。“新农人”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通过社交媒体、电商平台等网络渠道,让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,搅动着原有的农村生产格局,激活了“鲇鱼效应”。

种得好,还得卖得好。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,营销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一环。学会“整活儿”,懂得“花式营销”,让农产品在流量加持下,在流通中实现价值,这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,农产品“出圈”必须打通的堵点。

综艺《种地吧》里说,拥有向下扎根的力量,方得向上生长的繁华。“新农人”们把青春播撒在田野上,摇身一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,他们与新农业的双向奔赴,正让广袤的田野开满希望的花。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
网站地图